很多小朋友学习的时候总是马马虎虎的,还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其实,“马虎”这个词来自一个悲渗的故事,它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教训。
古时候有个画家,他绘画的技巧相当不错,但就是随随便便,稀里糊涂,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一次,他刚画成一个虎头时,来了一位朋友请他画匹马,画家顺笔一挥,在虎头下面添上了马身。朋友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漫不经心地回答:“管它是什么,马马虎虎!”朋友生气地走了。
画家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他的大儿子问他上面画的是什么,画家说他画的是马。二儿子见了也问他画的是什么,画家又说是虎。于是两个孩子马虎不辨一日,大儿子遇到老虎,以为是马,想骑它,结果被虎吃掉:二儿子碰上一匹马,却以为是虎,拉弓将马射死。马的主人找上门来,画家只好赔偿他的损失。在血的教训面前,画家万分悲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此,画家一扫马虎的不良作风,变得格外严谨细致。并且,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号叫“马虎先生”,以警示世人做事不可马马虎虎,以免铸成大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