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字的故事解析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2017-06-03 05:35 我要评论( )

在京剧《捉放曹》中,陈宫把曹操比作“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是一句成语,用来比喻见闻不广。

这里的“井气指的是陷阱,并不是水井。这成语来自《庄子·秋水篇》:“井鼃(即‘蛙’)不可以语于海”。这“并鼃”《荀子·正论篇》作“坎井之鼃”,也就是《秋水篇》下文所说的“摘井之鼃”。“埳井”或“坎井”都是“陷阱”。“井”是“阱”的本字。“阱”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井”上画一只野兽,象形。“井”也是象形的,象井栏之形,它就是纵横交错在陷阱上面的树枝之类,是一种伪装,使野兽容易陷在里面,这和后来水井的井栏为的是防止人掉进井里,作用正好相反。在太古渔猎时代,我们的祖先原先只知设阱捕兽,还不知道打井取水。

那么,为什么后来又知道了打井呢?那也是由挖陷阱而来。挖陷阱挖到了水,才知道陷阱除了可以用来诱猎野兽之外,还可以供给人们用水。于是便逐渐出现了挖得很深,专为供给人们用水的水井了。“井”在这时,才兼了水井的职务。后来在文字上,为了表示区别,才专用“井”来表示水井,另用“阱”来表示陷阱。

网络热词有木有
网络热词何谓幸福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