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住宅的南边,有座整洁清醉的小书房。书案上探着整整齐齐的线装书:《诗经》、《楚辞》、《春秋》、《荀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以及贾谊、晃错、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等人的集子,应有尽有,也都是苏拭读过的。毛笔、池砚、铜笔架,样样文具都很精致,是苏东坡得心应手的东西。
有一次吃晚饭,饭菜上好后,苏辙一见就把嘴撅起来:“又是这饭,“子由弟,记住母亲的话;不吃苦中苦,难知甘中甜。这是母亲特意磨炼我们的!”苏东坡一边说,一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苏询和程夫人看出溺爱对儿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就想方设法来锻炼他兄弟俩。除了让他俩定期吃“三白”饭外,还让他俩参加一定的劳动。冬末春初,苏东坡总要带着弟弟到他家祖垄附近种松树。他们来到眉山镇外,顿觉新奇。一块块碧青的麦田,绿油油的菜园,一池池明数见底的莲塘,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竹林,零零星星的高直的棕树……,样样都使他们赏心悦目,留连陶醉。那奔腾不息的氓江曾激起他们思潮滚滚。
苏东坡挥动锄头,挖下一个土坑,与苏辙一起种下一颗松树。“松树,能装点山川!”苏东坡说。苏辙也高兴地说:“哥哥,你看松树四季常青,能始人一种生意盎然,永不凋衰的感觉。”兄弟俩边劳动,边谈论,另是一番乐趣。苏东坡是一个种松能手,他栽的松树都会成活。这样年复一年,在他家后边的半山坡上,三万来棵松树挺拔而起,后来长得遮天盖地。有一天红日西沉,彩霞半天。苏询叫苏东坡把大院后边的空地开起来,准备种些花草,美化读书环境。苏东坡年纪不大,干起活来挺卖劲。正在挖得欢的时候,“当嘟”一声,挖出一块沾满泥土的方石头。苏东坡揩干净石头上的泥土,石头呈现出浅绿色,有点像青鱼的脊背,质地细腻润柔,夹杂着细小的银星。他用另一块小石头敲击它,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弟弟快来看,说不定这是块宝石呢!”苏东坡高兴地呼喊苏辙。“叫爹看看,或者可以做个什么东西。”苏辙也极有兴趣。_苏东坡把这块石头做成砚台,称为“天砚”,特别发墨。苏东坡在砚台的背面刻了一篇优美的小短文,很珍视它,长期保存在身边。当时苏家的亲友都说,掘地得砚,这是苏东坡的好预兆,将来肯定会成为大文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