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祖父是一个走乡串户的医生,当时叫做“铃医”,虽然社会地位很低,却为人诚实厚道,任劳任怨地为贫苦百姓采药治病。他的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继承乃父笃厚仁义的优良品德,非常乐于助人,左邻右舍,前后村庄,谁家遇到困难,他都热情帮忙,并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而名闻乡里,声望颇高。李言闻早年曾攻读经史,和大多数旧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样,想走科举致仕的道路,但一生仕途失意,直到晚年才被选为贡生.后来又被推荐为明朝太医院的吏目,做过皇家的宫廷医生。李言闻还勤于著述,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写了《四诊发明》、《医学八脉法》、《痘疹证治》、《人参传》、《薪艾传》等医书,这无疑对李时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后来这些医书都失传了,只有《四诊发明》的部分内容保存在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当时的社会,行医治病并不被世人所看重,读书应考,科举取仕才是显耀门庭、光宗耀祖的大事。八股文作好了,取得了功名,当了官,世人就会另眼相看,社会地位也就高人一等了。作为父亲,谁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取得功名,受到社会的重用呢。李时珍虽然从小体弱多病,却非常聪明,深得他父亲的喜爱,于是就决定让李时珍的哥哥李果珍继承家业,继续行医,而叫李时珍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及《弟子规》一类的东西,准备将来科举取仕,成就功名。可李时珍本人对那些枯燥、艰涩的八股文并不喜欢,却对父亲的采药、种药和为人诊治疾病抱有浓厚的兴趣,每当父亲采药归来,他总是兴致勃勃地问这问那.什么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字啦,那种药草是治什么病的啦,问个没完没了。父亲虽然愿意让他考取功名,但对于幼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他还是乐意满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