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孩子怎么养成好习惯?建立必要的常规,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倾听。我们都知道,良好的班级常规是我们幼儿园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只有在如就餐、午睡、活动等方面懂得遵守集体纪律,遵守必要规定,才能保证在倾听时也懂得专心致志,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看看下面的相关介绍吧。

一、惩罚
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惩罚,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我常实施的有以下几种:
1、故意忽视
故意忽视是指大人的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故意不予理睬。
这种方法对减少孩子无意识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尤为有效。
儿子吐舌头。一次,我与老公带着儿子去姥姥家。走着走着,儿子突然注意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女孩在吐舌头。儿子觉得很新奇,也伸出了舌头,并笑着看着我们。爸爸看不下去,马上对儿子说:“快别吐舌头了。”。儿子听了,不但不缩舌头,反而吐得更起劲了。到了姥姥家,儿子继续向姥姥吐舌头。姥姥刚要制止,我示意姥姥别提这件事,而是拿出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以转移儿子的注意力。过了一会儿,儿子不再吐舌头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都采取了忽视的方式,可以说屡试不爽。
2、责备和不赞成
当孩子刚发生不良行为时,大人要走近他身边,注视他的眼睛,表情严厉,指出那种不良行为,并下命令让他停止。一般来说,对许多幼儿,大人使用这种责备和不赞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对经常争吵的幼儿,这种就不一定有效,可考虑用其它惩罚形式。
一天中午,我刚一进门,就见儿子拿着蓝球在厨房里往头顶上扔。球刚一扔出去,就掉在了他的脑袋上,并弹了出去。儿子不但不怕疼,依旧扔个不停。我家的厨房是用玻璃钢窗隔成的,如果球扔得过猛,很可能砸坏玻璃。砸坏玻璃事小,万一扎着儿子可事大了。我忙走到他身边,绷着脸,用眼睛盯着他,并大声说:“儿子,不能在厨房里往上扔球,如果再扔,我可要把球没收了。”。儿子看着我严历的表情,停止了扔球。我蹲下身去,指着玻璃对他说:“万一把玻璃砸坏了扎着你咋办。”。儿子似乎明白了。乖乖地抱着球到客厅里扔去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须严肃、清楚、明确、有力,让孩子感到有纪律约束,必须执行。
3、自然结果
自然结果是指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
这种奖励,必须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
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孩子怎么养成好习惯?多运用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手段。由于幼儿的行为有易反复的特点,因此就需要教师经常的、积极的评价方式来肯定、鼓励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逐渐使这一习惯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以上就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所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