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六年(1537年),李时珍20岁,他第二次赴武昌乡试,仍然没有考中。在这一年里,李时珍与吴氏女结为伉俪。吴氏夫人既勤劳又贤惠,善解人意而体贴入微,在李时珍以后行医、采药、种药、编书的过程中,处处都渗透着吴氏夫人的辛劳。嘉靖十九年(1540年),李时珍第三次去武昌乡试,结果又是名落孙山。李时珍的三次乡试为什么均遭失败呢,这除了他思想比较活跃,不适应那些形式呆板、内容空洞,枯操乏味,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八股格式答卷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考试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表面看起来考场纪律十分严明,但有钱有势家的子弟却在背后营私作弊,诸如行贿、代考、换卷、顶替等,弊端百出.明正德三年(1508年),大学士王鏊和吏部尚书梁储主持会试,大是大太监刘瑾一个人就批了个五十人的条子,主考人只得俯首听命,全部录取.第三次落榜之后,李时珍便与仕途决绝,全身心地投入他那艰苦而又漫长的医药科学实践和研究之中,直至成为一代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