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是14—16世纪劫掠我国与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集团。1333年后,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息。1392年,南朝为北朝所并,南朝遗臣及溃兵败将(其中多为武士)亡命入海,流为海盗,骚扰我国与朝鲜海岸,倭寇之势随之强大起来。15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各封建诸侯国争与明朝通商。1523年(嘉靖二年),日本封建主大内氏及细川氏两批贡使在中国宁波发生“争贡之战”,乘机大肆焚掠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财物。
明世宗撤市舶司,下令禁止通商。日本海盗商人变本加厉,进一步勾结中国土豪、奸商、流氓、海盗,深入内地走私劫掠,倭寇又趋活跃。至16世纪中期,倭寇之患最为严重。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在汪直、徐海等人引领下“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楼寇常常“自焚其舟,登岸劫掠”。由于明朝海防久废,楼寇“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倭寇骚扰,激起了东南沿海人民的愤怒,他们纷纷组织武装抗击。民族英雄戚继光临危受命,与俞大猷等抗侨十余年,至16世纪60年代,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