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为人的参与而美丽,因为人的奋斗而美好,因为人的思想而绚丽。因此,哲学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老子是我们所知的古老中国这一领域里的拓荒者、奠基者。
但老子同时代的人,似乎对他的这种高尚的学问、圣洁的行为和似虚又实、难以晓喻的言说,很不以为然。众人的不理解不重视,甚至冷嘲热讽,挖苦打击……,最终通得老子走投无路,愤然离去,莫知所终。这给后人留下了说也说不完的故事。方士以老子为神仙(参见《神仙传》、《列仙传》等),释家说老子人夷狄,为浮屠(见《后汉书·襄楷传》),甚至有人附会老子为耶稣教教主(严复评老子),还有人附会老子为革命家(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老子最终出函谷关而远遁了,怀揣着世人的冷漠,消逝在弥漫的风沙中,……
两千余年后,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鲁迅有感于老子其人其事,写成小说《故事新编·出关》。《出关》的调子低沉灰暗无比,毫“无生人气”。主人公老子和《故事新编》其它文章里的墨子、庄子一样,都是被当时主流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推上边缘化的人物,但他们“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为事业为信念为理想而奋斗着……;他们“惟道是从”,却又处处碰壁,得不到众人的理解、支持,过着不合时宜的孤独生活……。
我一直以为,这样灰色、低沉的调子,与鲁迅当时思想的激烈、深沉、绝望有关。今读《老子》,恍然悟知鲁迅写《出关》等文,旨在“借尸还魂”—恢复、弘扬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不是吗?老子独自一人出关而去,他的身后留下的却是后辈们愈嚼愈意味深长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