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乾隆旧志基础上增修的光绪《肇庆府(即端州)志》,还记包拯在端州任上,曾凿水井,辟菊圃,建米仓、青台释、星岩书院及清心堂、枕书堂等。这类记载,有些当是后人附会而成的,有些则依据古迹。如此书卷二《舆地》引明董源《重修包公井记》云:“宋仁宗朝包孝肃公以知扬州天长县,徙知端州,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以下叙述七井的位置,然后说;“稽之《图经》暨义井旧阑石刻,则知包井之作防于宋康定庚辰(即康定元年,公元1040),至嘉定癸未(即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一百八十四年始见修之。”所谓“旧阑石刻”,据同书卷二一《金石》载为“嘉定癸未”,“乃南宋时重浚所刻”。由此看来,包拯教民凿井是可信的。
当包拯去世不久,即神宗熙宁年间,端州曾修建了包公祠,翻春秋时祭之”。元代王授《包孝肃公祠记》云:“公在宋康定初,由殿中垂出守于端,以清心直道为治本。地方千里,不识贼盗,吏无叫嚣,熟化奔走,恩威并著,岁乃太和。归之日,一砚不持。独恨方志不能传公行事,而海隅之民,户诵人咏,至于今称之。君子谓有功于民则祀之,孝肃公之食其土地,宜矣!”这段记述当然多有溢美之处,但也能反映包拯确实做了有益于人民的好事,才引起人民这样深的怀念。在端州任满三年,被召入朝,开始了新的仕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