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的早餐特色。作为吃货的你可不能不知道哦,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小部分的地方特色早餐。
广东人的早餐——肠粉
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亦称布拉肠、拉粉、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 ,因为早市销量大,多数店家又供不应求,人们常常是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出品时以“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着称。在广东,肠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价廉、美味,老少咸宜,妇孺皆知,从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级的高级酒店,几乎都有供应。
广西人的早餐——桂林米粉
把烫热的米粉滤干,再配以锅烧(炸酥的五花肉)、卤牛肉片、香肠、叉烧等,加卤水、花生油、酥黄豆,再根据个人喜好加入辣椒、蒜蓉、葱花、各类酸菜等,搅拌入味。这种米粉吃起来呼呼作响,声色味俱全。桂林米粉已经渗入广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早上的街头,总能看到挤满人的米粉店。
浙江人的早餐——生煎包
软的小包子带着一层香香脆脆的底边,外加小葱的香气,这种复合的口感总是很让人迷恋。”隆冬时节,吃上刚出锅的生煎包,更有利于驱走寒气,嚼出香味,吸收营养。
云南人的早餐——米线
米线是云南饮食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典,云南人早晨起来吃碗米线,算是最最享受的!米线在云南也分的精细,云南米线有两种,酸浆米线和干浆米线。略去制作过程不说,酸浆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为传统制法,俗称——粗米线。相对的细米线即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而口味上就更多了,过桥米线,小锅米线,大锅米线,卤米线,豆花米线,凉米线,罐罐米线。当然就早餐来说,一碗小锅米线,总是大家的不二选择。
福建人的早餐——沙茶面
厦门是个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舶来品,沙茶就是一种。沙茶始源于印尼,也有来自马来西亚一说。沙茶面的做法很简单,面条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肝、猪腰、鸭腱、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四川人的早餐——抄手
红油抄手乃是四川着名小吃。此种小吃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称呼,馄饨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红油抄手是最为着名的品种之一。只见包馄饨的小姑娘端坐面皮与肉馅间,十指如飞,馄饨如蝴蝶一只只,扑进那簸箕盘子里。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北京、上海、河南人叫它“馄饨”,四川话叫作“抄手”,广东话叫作“云吞”,福建名为“扁食”。
陕西人的早餐——肉夹馍
肉夹馍,实际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肉夹馍来自陕西,却能风靡我国的大江南北,在每个城市早起出门的你几乎都能发现它的影子,成了真正的国民早餐。
甘肃人的早餐——兰州牛肉面
终于轮到大名鼎鼎的兰州牛肉面了。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兰州着名风味小吃,传说起源于唐代,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悦目色彩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冬天的早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牛肉面,连汤都喝干净,从胃里涌出的温暖一下子驱走严寒。
新疆人的早餐——烤馕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白居易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新疆维族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材之一:馕。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作料拌馅烤制的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种类繁多,既美味又具有民族特色。
重庆人的早餐——酸辣粉
酸辣粉源于四川民间,取食材至当地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味以突出酸辣为主而得名,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调制而正式走上街头,成为重庆的一种特色小吃。滑溜的红薯粉浸泡在酸香麻辣的粉汤里,吃一碗热汗淋漓,立马就从半睡半醒的状态中精神起来了。
湖北人的早餐——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市颇具特色的早餐小吃。热干面原本是武汉地食品,在湖北很多地方(如随州、襄阳等)都十分受欢迎,热干面在黄石地区早餐也俗称凉面。随着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汉热干面也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是诸多人喜欢的面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