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在体育比赛中听到“爆冷”一词,这是指某些并不被看好的选手和体育代表队击败了被期望很高的队伍或选手,于是认为他们是在“爆冷”。不过,“冷门’一词并不首先出现在体育比赛中,而是首先出现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里。
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有一年的新科状元本来拟定为孙日恭的。名单表报送到朱棣那里,朱棣看后说道;“日、恭两字连在一起,不是一个‘暴’字吗?这样的名字,怎么能作为状元呢?”
正巧,同榜中有一位吴县举人,名叫邢宽,正好与“暴”字意思相反,于是皇帝钦定,状元由邢宽替代了孙日恭。
这件事没人敢透露出来,因而,朝廷大员尤其是豪门世族都感觉很奇怪。在封建社会,设官任职主要还是为贵族服务的。一般而言,高门世族才能高举高中。虽然从隋朝就开始用科举考试制度笼络社会上一部分知识分子,但做官的大多是皇亲贵族。这种情况一直沿袭下来,明朝也不例外。可这位朱棣皇帝一世聪明,在这里却出了点小差错。这也难怪邢宽这个寒门子弟得了新科状元好不令人奇怪,众大官贵族还不知道邢宽是何许人也呢?
“金榜首名也就意味着高官厚禄,这种荣耀应该出于贵族豪门啊!”
“如今这世道也没变呀!可这新科状元却出身于贫寒之家,这不是出在‘冷门’中吗?”
吴县的豪门世族私下里议论纷纷。于是,“冷门”开始出现在吴县知识分子的口语中。此后,“冷门”渐渐作为事出意外的同义词而引用开来。由于体育比赛中的结果最不容易料定,因而“冷门”在体育比赛中也最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