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明朝末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收复台湾。一天,他到渔港巡视,只见渔船进进出出,岸边熙熙攘攘,海上白帆点点,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他感到非常高兴,便下马走近渔船。他看到渔民从船舱里挑着一担一担、一筐一筐的鲜活鱼到岸上来卖。仔细一瞧,咦,有一种鱼从未见过,便问当地的渔民:“这是什么鱼?”被问者听错了,以为这种鱼在大陆名叫“什么鱼”。于是,渔民中就传开了,明朝宫廷里有这种“什么鱼”,皇帝和大臣们都喜欢吃,郑大人是朝廷的大官,他也是很喜欢吃的,所以才告诉我们。
这“什么鱼”是年年都要进贡的呀!这传闻越传越神,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后来这种鱼的官名便成了“什么鱼”。口头说是“什么鱼”,写下来是什么字呢?有点文化的人就在琢磨了,当然不会“是什么鱼”这三个字,因为郑大人是无所不晓的,朝廷里怎么会用这三个字呢!于是谐音用字,把这种的名称写成“虱目鱼”。这个名称不光在台湾广泛使用,而且还流传到日本、东南亚等地。渔民们都习惯地把它称作“虱目鱼”,也就是“什么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