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一位姓陈的酒坊老板,在四川宜宾开办了“温德洋”酒坊。研制了用各种杂粮一制酒的独特配方,酿制的酒液醇香浓郁,入口甘爽,深受饮酒者的欢迎。此后,该配方嫡传六代,陈家杂粮酒也逐渐名声远扬,至清代将秘方口授给赵铭盛。1915年,赵去世之前,又将秘方传给徒弟邓子均。邓子均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在原秘方的基础上,几经试验调整,保留了原酒特点,发展了制酒工艺流程,研制成功了一个新的配方,使酿出酒的色、香、味更臻完美。但长期以来,这种酒的名字始终叫“杂粮酒”。
1929年的一天,宜宾县团练局长雷东垣大摆酒妾,宴席使用杂粮酒,众人就筹交错,对杂粮酒无不称绝。在场的举人杨惠泉乘酒兴举怀提议:“得饮此佳酿,诚人间快事!然名为‘杂粮酒’,则似嫌鄙俗。闻此酒乃集五粮之精华则成玉液,何不易其名为‘五粮液’!未知诸公以为然否?”座上客一致鼓掌,表示赞同。邓子均闻之,更为高兴。从此,“杂粮酒”改名为“五粮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