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网络传播功能的日渐扩大,网络新词成为一种凸显而出的文化现象。面对网络新词,人们的态度相差甚大。有人认为网上新词不规范,是对语言的股害和污染,有人则认为它自由活泼,亲切幽默,是语言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表现。不同的态度中,存在明显的年龄界分。。年长者一般认为网络新词属于病态语言,持抵制和反对态度;年经人则多认为它贴近生活,时坛,有趣,不应受到限制;还有些人态度模糊,认为它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
基于这种判断的差异,在要不要规范,要不要防范等问题上,人们的意见也大相径庭。笔者认为,面对网络新词,我们既不能大惊小怪,也不能无动于衷,需要具体分析,分清不同的层面,然后分别对待。下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与教育界同仁交换意见。
分清网络新词中的不同类属网络新词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属。一种是网络术语词,即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通过译入、引人或组合而成的新增语汇,如“博客”、“在线’、“网页”“服务器”等等;一种是网络流行词,即网民们在网上聊天、发贴等交流,使用的非正式词汇,如“顶”(支持)、“果酱’(过奖)、886(再见)、3Q(谢谢)、Bt(变态)之类。这两种词语,都是因网络传播而出现的新词,然而它们的属性、功能、用途相差甚大。前者实为新义词,其意义是增殖的,即汉语中原来没有这个意思,而后者实为代义词,其意义在汉语中有相应的词语或词组,只不过采取了“另类”的表达形式;前者属科技文化范畴,是经专业员审定而采用的,而后者则属大众文化的范畴,是网友在交流中渐次约定俗成的;前者一般是名词,构词方式简单,采用音译、意译、汉字组合的方式,而后者包括各类词,构词方式杂乱,或用喻、借代,或用缩略、简称,或用谐音、仿造,或用形象烘托,或借外来词,或模拟童语,或用数词、字母,或用表情符号,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