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上,相声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节目之一。好的相声作品幽默滑稽,活泼风趣,善于挑起矛盾。引人发笑。如果要追溯相声的最初来源,那么在唐朝的“参军戏”中可以发现它的雏形。参军戏由两个角色表演,以滑稽的动作和对话引人发笑,有些内容是讽刺当时的朝政和社会现象。到了宋代,街头集市上已有专门的“说浑话”的艺术了,艺人们在街头插科打浑,说笑逗唱。可以说,这些艺人就是最早的相声演员了。
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却是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它起源于北京,后来才流行全国各地。相声起初叫“暗春”,“暗”就是演员不露面,只在布围里学“口技”:“春”即“说”的意思。因为口技要像万物之声,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像声”,后来衍变为“相声”。早年北京有朱绍文(又叫“穷不怕”)、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卖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演出实践中创作出不少新段子,大大地丰富了相声的内容。
有趣的是,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却繁荣于天津。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成为相声演员必到之地,而且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