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是指13部儒家经籍的总称,它的形成经历了从春秋到南宋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孔子删定《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书,并把它定为儒学必读的教科书,于是始有“六经”。后《乐经》亡于秦火,变为“五经”。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尊《论语》、《孝经》为“经”,扩大为“七经”。唐代在考试项目中增加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与《谷梁传》,于是有“九经”之说。唐文宗年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周礼》、《仪礼》、《尔雅》12部书都刻于石碑,以求流传弘扬,于是成为“十二经”。宋朝又把《孟子》列为经书,从此儒家经典便成了“十三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