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方言地区的不同,词义也会有所变化。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随便举一个明显的来看看。赵树理的《地板》:“粮食是劳力换来的,不是地板换的。”这“地板”,是太行山区人民对土地的称呼,不是我们广东人一般所说的地板。
除了这些,还有假借字和古今字的问题。如《汉书·杨浑传》里“当(断)作大逆无道,要斩”的“要”,并不是需要的“要”,而是“腰”的古字。《孟子·万章下》里“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这里的“粪”字,就不是大粪的“粪”,而是“分(去声)”的借字,作等级解。
读书,尤其是读古书时,碰到这些容易发生误解的情形,如能对具体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那一般说来,是不会出岔子、闹笑话的。但首先得端正自以为是的态度,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时得靠自己所掌握的汉语知识和历史生活知识,但如能经常开动脑筋,联系上下文和自已已有的知识,认真思考,有许多问题还是可以揭露出来的。拿“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来说吧,假如我们问一问:为什么晚上写字要别人拿着烛而不是用烛台插着烛放在桌子上来照着写呢?那就可以避免解释错误了。再说,“百亩之粪”的“粪”,倘使解释为粪便的“粪”,联系起下文来看,便很不好讲了。此时若动脑筋想想,总会想出个确切的解释来。不要忽视词义的变化,读书时要开动脑筋,发现了问题,再去查字典、辞典或古人今人的注解,或者去请教旁人,词义这一关是可以突破的。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