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式样,它是由满族妇女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17世纪初期,明朝统治日渐衰落。这时候,东北地区的满族悄然崛起。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01年至1615年,创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即红、蓝、黄、白四正旗和红、蓝、黄、白四镶旗,每个满族人都属于八旗中的一旗。据此,人们便把满族人称为八旗人或正旗人,简称为旗人,而旗人的衣着称为旗装,妇女穿的袍子专称为旗袍。
满族的祖先是善于骑射的狩猎民族,为了方便骑马,无论男女老幼都穿着两边开权的长袍。清朝时期,满族统治中国,把旗袍带到中原。当时的妇女服装,集满族女服的长袍和汉族女服的上衣下裙于一身,并多以花鸟或图腾作为图案。清代中叶,旗袍一般只指女袍,领口、袖口、襟缘、摆缘开始讲究彩色滚边。清朝末年,满族上层妇女的旗袍出现立领,袍身刺绣,镶滚复杂,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甚至十八镶滚。辛亥革命后,旗袍开始在中国妇女中流行。时至今天,旗袍已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了。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