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405年7月,明成祖命太监郑和(小名三保),率宝船62艘出使“西洋”。大号宝船长44.4丈(合151米多),宽18丈(合61米多)。大船可容1000余人。宝船满载着瓷器、丝绸、铜铁器、金银等礼物,以及商品与粮食、淡水等生活用品。随行人员除官员外,有观察、预报气象的阴阳官、阴阳生,有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等各色将士,有铁锚、木、搭材等各色工匠,有火长掌管罗盘、民稍驾驶宝船,有管理贸易与书算等事务的买办、办事、书算手,有从事翻译的通事,以及180名医官、医士,共27000余人。船队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济河)出发,先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遍历遏罗(今泰国)、满刺加(今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尼)、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1407年10月返回南京,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此后,郑和又6次率船队远航亚非各国。
郑和7次远航,历时28年,历经30余国,最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明朝时,以文莱为界,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郑和7次远航所到之处均为文莱以西,故称“郑和下西洋”,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与所经各国政府、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