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曾经在每年夏季将全国的时钟拨快一小时,这便是“夏时制”。原来是因为夏天白天时间长,很早就天光大亮,如果按照通常的作息时间,白天的大好时光有时会浪费掉了,同时对水、电等能源也有浪费。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且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实行“夏时制”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实行几年后就暂时放弃了。当然,以后若时机成熟,还是会重新实行的。
夏时制是由英国企业家威廉·威利特首倡的。1906年夏季的一天清晨,天己是大亮,他骑马到树林散步,可他环顾四周,却发现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原来绝大多数英国人有睡懒觉的习惯,早上八九点钟才慢慢起床。威利特认为这是对日光的极大浪费,于是他力图改变人们的夏季作息习惯。
他首先在自己的企业里实行夏时制,并自费出版了一本叫《论日光的浪费》的小册子。1908年,英国议院讨论了他有关实行“夏时制”的建议,但由于众多农场主的极力反对而被否决。可是没过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盟国的海上封锁使英国陷入煤炭、石油的能源危机,而德国于1915年3月率先实行“夏时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鉴于此,一年后,英国政府通过了威利特8年前提出的“阳光节约法案,宣布实行“夏时制”。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能源紧张,节约电力的要求比较迫切,“夏时制”更是得到了广泛推行。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实行“夏时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