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三十年代的非主流文学批评在同主流文学批评的比较中显示出了一些共同的特色,那么在非主流文学批评内部,不同的批评家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原因在于他们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来源,他们对于批评的理解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点,他们所使用的批评方法也各不相同,由此便形成了他们之间不同的批评个性。因此,从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角度看,这种差别使他们很难被当作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来看待,只能算作文学批评领域的一种大范围的“流向”。
从理论来源看,这时期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成分十分复杂,很难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模式来归纳。虽然这些非主流批评家们基本上可以放在自由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范围内来看待,但如果具体考察他们文学观和批评观的理论基础,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相当大的理论差别甚至是观念上的分歧。尽管重视文学的木体意义和价值是他们共同的理论主张,但对什么是文学的本体以及文学本体的内涵.他们在理解上又不尽相同。即使被一些研究者指认为“京派批评”的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梁宗岱、李长之等人,在这方面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