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色、褐色或红褐琥珀是古代树脂的化石,成分是色,常见于煤层之中。《宾国传》,写作“虎魄”。一般认“琥珀”一词最早见于《汉书的对音汉字。 由于汉字字义的影响,人为“虎魄”是突 厥语们将这种矿物与“虎”联系到一起,以致附会出许多离奇的说法。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琥珀”条下“: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唐陈藏器认为虎魄是虎的目光入地所化。《本草拾遗》“:凡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即堕入地,得之如白石者是也。”李时珍认为,所谓目光入地,即虎之魄入地“。目光之说,亦犹人缢死则魄入于地,随即掘之,状如麸炭之义。按《茅亭客话》云:猎人杀虎,记其头项之处,月黑掘下尺余方得,状如石子、琥珀。此是虎之精魄沦入地下,故主小儿惊痫之疾。”李氏把虎魄和琥珀看作两种不同的东西。虎魄即虎之魄,而琥珀则为树木之津液所化,因类似虎魄而得名。其实,虎魄即琥珀,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 的东西并无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