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域又传入中国一种新型的曲颈半梨形音箱琵琶。据说它源自阿拉伯地区,是该地拨弦乐器乌特的变体。隋唐时期这种乐器由于适应歌舞艺术的发展需要,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拨弦乐器之一,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这种新引进的琵琶,被看作“胡琴”的一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文宗朝,有内人郑小丞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唐代琵琶实物。唐宋以来,在直颈和曲项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的形制:琴体由龟盘、板面、琴头、复手、品、相、轸子、弦构成,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横抱为竖抱,改原用拨子(捩)弹奏为五手指弹奏。
“琵琶”也成了这种乐器的专用名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琵琶是由“胡”地起源,经过长期“汉化”后,才演变为今天这种民族乐器的。作为“琵琶”一词的词义则经过了词义缩小的演变,由泛指一类拨弦乐器演变为专指本类中的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