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批评家的批评话题往往与时代精神和当时的文学潮流有着较大的距离.也往往不容易被文坛所普遍认同与接受。他们的批评活动大多有着鲜明的个体性和个人的随意性,同主流批评家的群体性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单纯的作家或学者身份也是形成他们批评特点的因素。这种身份使他们考虑文学问题往往不太重视宏大的时代生活同文学的关系,偏重于从文学自身的立场出发来看文学,容易形成所谓“纯文学”的意识和视阐。
在批评实践上,他们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兴趣常常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不象主流文学批评家那样还要经常考虑到集体的要求和影响。在三十年代这类批评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作人、郁达夫、李健吾、沈从文、朱光潜、梁宗岱、李长之、叶公超、老舍、赵景深等人。不少人曾经把这类批评家概括为“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其实,“自由主义”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过于宽泛。同样是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也有着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如胡适、梁实秋在三十年代就显然有着主流批评家的身份和地位。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是主流批评家,三十年代则成为非主流批评家。非主流批评家一方面具有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念与文学观念,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对文学及批评独特的理解和实践方式。“自由主义”只能说明他们的思想立场,而不能表明他们的批评特色。有时表面上看,他们隶属于某类团体或流派,但却往往保留着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如叶公超。从关系上人们把他看作是新月派,他自己也认同新月派,但他的文学观念不仅同梁实秋而且同其他新月派同人分歧很大。叶公超有一次在谈到胡适时曾说:“他的文学见解与标准和我的根本不甚相同。
这种作为批评家个体的独异性,以及同主流批评家的自觉的距离感,可以看作是非主流批评家的一种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