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批评家对社会和文学的理解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2017-06-03 03:02 我要评论( )

在某一个文学发展时期,有些人往往成为文学潮流和批评潮流的中心,起着开拓风气、组织阵营和创建流派的作用。如二十年代的胡适、周作人、成仿吾,三十年代的茅盾、冯雪峰、周扬、梁实秋,四十年代的胡风等人。在这些主流批评家周围常常由于文学观点和批评理念的相同,聚集起一批作家和批评家队伍,形成不同流派的主流批评家阵营。

这些阵营之间经常为争夺文学及批评的话语权力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想”论争,在文坛上时常处于为公众注意的地位。他们的论争也确实起着活跃文坛,扩大文学影响的作用.他们的文学活动和批评活动更多表现为一种群体性而不是个体性。主流文学批评家对中国特殊的社会生活实际状况,对文学的现实发展和时代精神往往有较多的敏感,他们多数人也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活动范围,不象非主流文学批评家主要活动于大学的课堂和一些狭小的文学圈子。有些人虽然也出身于大学的课堂,如胡适、茅盾、梁实秋等,但往往在文学界、学术界有较多的社会兼职,特别是担任某些文学或学术刊物的主编。这种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对社会尘活和对文学的理解同非主流文学批评家的差别。

非主流批评家仿佛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把批评看作个人的爱好而不是历史的责任,往往凭着个人的兴趣从事批评活动。他们的批评不考虑过多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的因素,更不考虑团体或流派的影响问题。他们不把文学看作是由某一类人或某一种理论所支配的“专利”,因而尽量不介人那些纷纭而激烈的文学思想论争,也较少有目的地去追求和争夺文学及批评的话语权力。所以,他们很少自觉地组织大规模的文学团体,或发动具有轰动性的文学运动。他们把文学看作是一块允许个性发挥和心灵徜徉的“自己的园地”,潜心于对文学做一些具有形而上意义的本体思考和纯形式意义的艺术研究。

网络热词海上皇宫
网络热词给力还是不给力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