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极尽奢华之能事,大肆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群,但由于历代的战火和事态变故,能够保存完好的已不多,但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却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参观游览这座当年的皇宫,但它在明清时期并不叫故宫,而是称为紫禁城,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封建统治者很注意人间的统治要同天象统一起来,紫禁城的“紫”字,是指紫微垣,也就是北极星,它被认为居于宇宙的中心位置。古人把北极四周的星象分为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区,其中紫微最大,又居中央,因此被视为天帝住的地方,人们便称之为紫宫,而皇帝住的宫殿便可称为人间的紫宫了。皇宫禁止平民百姓随便出入,所以又叫做禁宫,这便是紫禁城“禁”字的来源。紫禁城的确是一座守卫森严的城堡,它外围的城墙高近10米,底宽8.6米,墙体质料坚固,墙侧表面光滑,使人难以攀爬。城墙长约3千米,只分别在东、南、西、北四方,各开了一道门。城墙外还围绕着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呢!
清王朝被推翻后,1914年紫禁城改建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10月10日又改成为故宫博物院。此后,人们越来越可以自由进入紫禁城,因为它己经属于人民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