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扁鹊最初诊脉时无固定部位,凡有浅表动脉部位,都可诊循,以后才改为以寸口切脉为主。他发明的寸口是人体经脉会合处,切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他发明的寸口切脉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难怪司马迁曾赞扬、他说:“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之后。我国脉学知识经过多年经验积累而越来越丰富,但也十分繁杂、零散,需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并使之规范化,以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运用。
令人欣慰的是,距医圣张仲景时代不远的汉末晋初产生了一位医学家,他担负起了这一光荣的使命。此人就是在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总结脉学的王叔和。王叔和出身寒门,对医学特别喜爱。他刚行医的时候,因为家贫,穿得破破烂烂,人们都瞧不起他,也不相信他的医术。有次他来到河南洛阳,想寄住在药铺里行医,可是汽面较大的药店掌柜见他那副穷愁潦倒的样子,都不肯收留。后来他到一家小药铺,说了许多好话,才得以寄住下来为四方过客治病。由于医术精湛,他33岁被聘为太医令。王叔和对脉象一直保持浓厚兴趣,他治病非常重视切脉,每次看病总是仔细分辨不同病情的脉象,记下来后认真加以研究,久而久之便总结出许多经验。做了大医令后,他更是有条件阅读到许多医学典籍,潜心钻研。在对医学吏上有关脉学的资料进行认真鉴别和整理的基础上,他撰写了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它吸收扁鹊、华佗和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理论,首次总结了两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对脉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问世,对我国和世界医学都有很大影响,使中医诊脉、脉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奠定了脉学诊断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