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使用一种悬挂式的双盘秤来称麦子。这种秤有两个秤盘,分别悬挂在秤梁的两端。
在中国,秤也很早就出现了。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出现了小型的衡器—木衡,木衡配置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10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1株、2株、3株、6株、12株、1两、2两、4两、8两、1斤。我国古代人民还发明了两个支点的秤,俗称株秤。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较重的物体。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的重大发明之一。经过逐步演化,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演化成了现在仍在使用的杆秤。
杆秤在耶稣诞生前由西亚游牧部落传入了西方,并被命名为罗马秤。罗马秤与株秤类似,两臂不等,称物端的秤臂较短,且长度固定不变。在称量重物时,移动秤杆另一端的秤锤,直到秤杆达到水平状态时为止,使用这种秤可以称量比秤锤重得多的物体。
1670年,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发明了案秤。这是一种等臂双盘案秤,秤盘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秤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移动。这样,当秤梁绕轴摆动时,在导杆的作用下,秤盘可做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保持不变。直到现在,洛百瓦尔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谊的商业秤。邮票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