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从满洲进入中国并逐步占据中国大片地盘的日本人像潮水般地涌入青岛。他们没有摒弃那些欧洲式建筑,反而还建造了德国式的军营和住宅。
与新中国其他一些地方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无论革命取胜后实行的城市建设规划,还是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都没有改变青岛一直保持着的欧洲城市风格。
欧洲人逃离后,每个欧式风格的大宅院里都住上了好几家中国人。唯独原来的德国总督的住宅后来变成了迎宾馆。这是一座漂亮的大洋房,总面积为4000平方米,建于1903至1906年。这座房子当时花费了100万马克,而且是根据这位总督的要求和意愿建造的。
这位总督一直害怕遭到袭击,所以整座房子几乎都是用石头建造的。厚厚的墙壁,双层玻璃窗,使它成为本世纪初德国建筑的瑰宝。
这座宅院现已向来宾开放。来宾们可以在当年毛泽东和西哈努克亲王等重要人物下榻过的地方住宿。只要花1600元人民币(185美元),就能在毛泽东于1957年居住过的房间里住上一天,并可通过房间里的家具和摆设了解他的日常爱好。
革命没有改变青岛这座殖民时期建立起来的城市风格,但中国的经济开放进程正在使它发生变化。现代化高楼大厦耸立在低矮的殖民风格的宅院群中,别有一番风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