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相关习俗和历史分析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2017-06-02 21:38 我要评论( )

据文献记载,“烹谷为粥”的习俗,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我国粥的种类就有:麻粥、豆粥、麦粥(麦屑粥)、粟粥、白粥等,为美味可口,有时以猪牛羊等的肉或膏做配料(《太平御览》所载),南方汉族地区还有以鱼为配料的。

由于粥易于消化吸收,如果加上各种药用配料,还可以御寒疗疾,所以历代上至帝皇下至平民都喜欢吃粥。唐元明清几代的食谱、医书中,也记载了不少粥的做法,甚至还出现了粥谱。

唐《食医心鉴》中有“高良姜粥”和“猪肾粥”,据说可以暖胃、驱风、散寒、行气、止痛和治脚气、肾虚、腰腿无力等作用。

元《饮膳正要》中有“构祀羊肾粥”和“山药粥”,可以治阳气衰败,腰腿疼痛和虚劳、骨蒸久冷。

明《尊生八笺》中的“莲子粥”和“糜角粥”,可以益精气,强智力,聪耳目和治下元虚弱。

清《粥谱》中的“菱角粥”和“地黄粥”,有解内热和滋阴润肺的功效,“小麦粥”则可以养心气,止烦渴,止汗淋,平肝气,治漏血和唾血。

少数民族也有吃粥的习惯,例如达斡尔族的“燕麦粥”、“荞麦粥”,此两种粥皆以牛奶和袍肉为配料,风味独特。

网络热词我爸是李刚成交通警示牌
网络热词你肿么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