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基隆市位于台湾岛北端,原名“鸡笼”,这是因为当初人们从外海远眺这个港口,港后环绕的群山活像一个大鸡笼,故而得名。
“鸡笼”改名为基隆,则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事。当时的台湾巡抚刘铭传有意经营这个大港,认为“鸡笼”两个字太粗俗,就取其音而改为基隆。
基隆素有“雨港”之称。据史料记载,它在每年九月份雨量最多,如95年前的9月30日降雨量高达340毫米,为基隆地区雨量的最高纪录。
基隆的开基始祖是福州人,那是明朝末年的事。由于我国海岸线长,因此,最初大陆渔民及商人渡海去台,大多走的是点与点之间的最短距离。而台湾北部的基隆及淡水的对岸是福州,所以最早到达这两个地方开天辟地的,十有八九是福州人。
福州人到达基隆后,当时落脚的地方叫社寮岛,也就是现在的和平岛。和平岛是福州人填海而建成的。基隆市如今已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它是台湾省重要的海港和渔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