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与地方语言血肉相关。歌仔戏的雏型既来自龙溪锦歌和采茶、车鼓,而不采用晋江的南曲等民间歌曲,最墓本的原因是音乐与语言的关系。郑成功有不少著名将领是龙溪人,他们的部属也都是当地子弟兵。收复台湾之后的大量移民,特别是康熙时的残酷“禁海”时期,龙溪地区沿海居民逃奔台湾者不可胜数。因此,在其他戏曲剧种“正音”和“白字”戏及后来福州戏影响下,他们把说唱形式的“锦歌”,揉合“采茶”,“车鼓弄”演唱,始成“采茶戏”。在形成歌仔戏之后,其主要音乐曲调,都是由锦歌中的“四空仔”、“五空仔”、“大调”、“背思仔”等根据剧情与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需要,创造性地改变乐曲的节奏,发展成自己独特的“七字调”、“哭调”、“什念调”。唱腔和道白,基本上是龙溪、厦门语音合成的台湾腔。

